不久前,中国国家足球队在本届世预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,以一球小胜巴林,顺利结束了他们的征程。比赛中,王钰栋成功罚入点球,几乎将国足的所有威胁进攻都与自己挂钩,成为全场最大的亮点。国足的名宿范志毅在赛后点评时,动情地重复了两遍:“一定要保护好王钰栋”,这句话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
那么,范志毅为何会如此强调要“保护”王钰栋呢?难道不应该鼓励他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吗?这“保护”究竟是什么意思,又应该如何做?
从“反方向的球”的角度来看,范志毅的担忧源于中国足球的一个潜规则:后辈不能超越前辈,否则便会让前辈颜面尽失,这种情况下,前辈往往会对年轻球员怀有敌意。中国足球非常重视辈分,即便你是个具有超强才华的新星,若让“年长者”面子受损,结果只会是自讨苦吃。而且,场上的对手中,常常存在一些自视甚高的球员,如果年轻球员表现抢眼,激怒了这些“大佬”,后果可能相当严重。
展开剩余58%张效瑞的经历便是一个警示。作为健力宝四小天鹅之一的他,过人技巧独树一帜,曾被普遍看好成为国足的未来核心。然而,在他回归国家队的训练中,因为一次过人动作惹恼了一位大佬级的后卫,最终遭到飞铲,造成了严重伤病。伤愈后的张效瑞在场上的表现愈发小心翼翼,尽量避免过人,但即便如此,他依然多次受到伤害,最终不得不提前结束职业生涯。
至于当年铲伤张效瑞的国足“大佬”,至今仍无确切答案。许多人猜测是范志毅,因他当时不仅是队长,还性情火爆,十分注重面子。如果时间可以重来,范志毅是否会为当年的疯狂动作感到后悔?如果王钰栋身处那个年代,他是否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?
过去的这些年里,中国足球的这种论资排辈文化虽有所减弱,却依然根深蒂固。国足另一位名宿董方卓,去年在一档节目中曾揭露,当年C罗刚加入曼联时,他因为不满C罗的过人而实施了飞铲,直接将C罗铲倒。董方卓在曼联的名气并不显赫,但他对明星球员的这种“处理方式”足以反映出这种文化在他心中扎下的根。
事实上,在今年的中超联赛中,王钰栋的表现非常抢眼,进球数位居前列,展现了极强的个人突破能力,但他同样遭受了如郑凯木等后卫的飞铲,对此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可想而知。如果这种潜规则仍然存在,类似于张效瑞的悲剧,很可能在王钰栋的身上重蹈覆辙。
发布于:江西省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